<address id="zj9jx"><span id="zj9jx"><th id="zj9jx"></th></span></address>

      <noframes id="zj9jx"><form id="zj9jx"></form>

        <noframes id="zj9jx">

        霍山石斛的重振——清朝時期

        石斛知識 本站編輯 暫無評論
         
        清代最重要的當推趙學敏在《本草綱目拾遺》(公元1765年,清乾隆30年)中,集多家之言,提到“霍石斛出江南霍山……近年江南北盛行之”,其弟趙學楷《百草鏡》記載:“石斛近時有一種形短只寸許,細如燈芯,色青黃,咀之味微甘,有滑涎,系出六安州及穎州府霍山縣,名霍山石斛,最佳”等。趙學敏在書中還特別記載了霍石斛“有成毬(球)者”,這是楓斗雛形的最早記載,可見楓斗的起源應來自霍山石斛。
         
        霍山石斛又回到了舞臺中心。其實在趙學敏之前,六安本地人楊友敬在《本草經解》(姚球撰,1724年刊行)中隨考證數條,除了描述矮小等特點外,更首次講到了如何采摘峭壁石斛。名醫徐大椿在1736年編撰的《神農本草經百種錄》中也提到霍山石斛,其言:“石斛其說不一,出盧江六安者色青,長三二寸,如釵股,世謂之金釵石斛,折之有肉而實,咀之有膩涎粘齒,味甘淡,此為最佳。”還由于徐大椿(徐靈胎)的影響極大,其著作流傳到日本,日本學者鈴木素行在《神農本經解故》中也引用了他對石斛的真偽判定之法。
         
        恰好這一時期,江南名醫葉天士(1666—1745)、薛雪(1681-1770)等在臨床實踐中均有大量使用霍山石斛等的醫案記載,且時間多在《本草綱目拾遺》(1765年)成書之前。
         
        正是康乾盛世大量的使用,讓霍山石斛的野生資源很快又消耗殆盡。清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《霍山縣志》又記載“因采購者眾,本山搜剔已空。”這可以算是霍山石斛歷史上的第三個缺失期。
         
        又過了約100年,在光緒4年(1878年)《重修安徽通志》中石斛又現,廬州府(產合肥)、鳳陽府(出壽州)、潁州府(亳產者良)、六安州(石斛霍山產者佳),霍山石斛仿佛又恢復了元氣。但這一次,仿佛只是一個插曲,消失的更快。僅過了二十多年,到光緒三十一年《霍山縣志》更形容“石斛則又搜求殆盡,寥寥如晨星矣。”

        轉載請注明:霍山石斛網 » 霍山石斛的重振——清朝時期

        喜歡 ()or分享
        亚洲Av人人澡人人爽人人夜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