楓斗的歷史,已有250年以上。它最早記載于清代趙學敏所著《本草綱目拾遺》中:“霍石斛出江南霍山,形似釵斛細小,色黃而形曲不直,有成毯者,彼土人以代茶茗,謂極解暑醒脾,止渴利水,益人氣力”文中的這段記述,據筆者等分析不是對霍山石斛的植物形態而言,而是對其產品性狀的記述。據這段記載,說明霍石斛的產品有二種,一種是“形曲不直”的自1然干燥品:另種則是“有成毯者”的人工加工品或隨意加工成團狀的產品。
后者即今市上中藥店出售的楓斗。因為,無論從產品形式、加工方法和應用方式等幾個方面來看,過去的霍山石斛與今之楓斗兩者基本放,不過,現在楓斗加工工藝比較精細而已。據此可以判斷趙氏所謂的霍石斛就是現在的楓斗。實際上楓斗的存在遠不止從清代開始,可以追測到更久遠在楓斗的加工過程中,因加工技術粗糙或簡單,產品可以呈不規則團狀,或形曲不直的半螺旋狀,或呈藏散的環狀類似耳環(彈簧狀),因而楓斗又有“耳環石斛”之稱。
據筆者等分析,“耳壞石斛”為北方藥工對楓斗之稱,而華東一帶產地,均稱作楓斗,現在市上的楓斗大多加工成緊密的彈簧狀,有些則為不規則團粒狀,是因為莖太短小或短小粗大,無法加工呈彈簧狀,而隨意扭捏
成團粒狀,因石斛屬植物的莖大多含有黏液成分,黏液固化后就不易散開。
楓斗問世后,頗為當時群眾歡迎。因而趙學敏記述道:“近年江南北盛行之。”但是,由于加工生產楓斗的原植物材料一霍山石斛在當地資源稀少,遂出現了假貨。
因而趙學敏又記述道有不給,市賈率以風蘭根偽充………”導致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多以風蘭根及霍山石斛的同屬他種
石斛來加工楓斗。最初仍以當地霍山縣大別山區分布的細莖類型、富含黏性成分的石斛屬植物,如鐵皮石斛、細莖石解等替代霍山石斛。
后來,則又以當地產的重唇石斛替代,但是近幾十年來,鐵皮石斛等也逐漸緊缺,資源枯竭,遂以產于于我國云南西南部以及境外國家一些植株較為矮小、莖較
粗壯肉質的“蟲草石斛”來替代。
“蟲草石斛”(據《中國植物志》記載,屬于石斛屬草葉組)我國約有5種,在泰國及東南亞一帶約有20余種。此外,除這些石斛屬植物種類外,還有石斛屬以外些屬的植物種類的莖,也用來加工生產楓斗有40余種。這種情況造成了目前供應的楓斗種類繁多。
轉載請注明:霍山石斛網 » 楓斗的起源與歷史演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