楓斗一名在趙學敏《本草綱目拾遺》以后出版的一些重要的中藥本草書籍中均未見有記載
楓斗原名霍山石斛楓斗,即霍斗。表明是用原莖加工而成的?;羯绞捌洚a品有“霍斛”“金霍斛”等別稱。在陳存仁《中國藥學大辭典》(1935年)
一書中有這樣幾段記載:“‘霍山石斛”名下解釋(-)石斛之處方用名……(二)即霍石斛之處方用名……又在‘霍石斛”名下解釋其處方用名為霍山石斛、風石斛;
同時在霍石斛名下的辨偽項又有‘風斛’真者甚少,市賈每以風蘭根偽充…,,·”從陳存仁的一些記述來看,“風石斛”與“風斛”兩名起見于20世紀的30年代:但從該書記載來看,當時還未見楓斗之名,只有“風石斛、風斛”
風斛”之稱。那么,“風石斛”“風斛”二名又如何變更為“楓斗”的呢?
筆者等未能查得更多資料予以確切考證,但楓斗之名在遲于陳存仁《中國藥學大辭典》出版后的1937年,已見載于日人木村康一所著“中藥石斛的生藥學研究”一文中,惜未能見木氏對楓斗一名來源的解釋。
但據木氏在文中的一些記述來看,楓斗一名當時可能在中藥行業中早已通用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直至近年,眾多文獻中均未見到對楓斗一名的解釋,但可見到耳環石斛一名。因此,根據上述各種文獻的“片言只語”揣測如下:即楓斗一名是由“風斛”變更而來
首先我們對“斛”變“斗”加以分析:斛與斗均為一種舊量器。斛的容量較斗為大,據《辭?!方忉?,斛與斗是器名,古時以十斗+為斛,后來又以五斗為斛。斗較斛更為常見常用。
20世紀30~40年代,筆者等所見市場糴米時量器多以升、斗為主,斛當時已少見:十升為一斗:十斗為斛:后因購米者不大可能一次購一斛米:同時,斛應用也不便,后遂將斛改為石,但是“升”與“斗”更較“斛”及“石”的應用為普遍,為群眾所熟悉。
再者,楓斗的形狀確為螺旋狀或盤旋狀,同時斛與斗均為一種量器,兩者容量不同,但含義相同,而“斗”的形狀兩頭小中間大,宛如楓斗狀。因而遂有人將“斛”字去掉“角”字更改為“斗
其次,“風”又何以更改為“楓”呢?
“風”一字與原偽品“風蘭根”一名中的“風”相同而且有一定關系。據趙學敏《本草綱目拾遺》中記載:因“有不給”(意即無貨供應),因而“市賈率以風蘭根偽充”。
因此,產品名稱中再用“風”字,總有是偽品“風蘭根”之嫌;再者,藥農采收加工楓斗之時為秋冬交接之際,此時,又值滿山楓葉變紅豐收在望,給藥農以喜悅、希望心情
“豐”又與“楓”諧音廣大藥農此時已見到如稻米一樣可以用斗盛裝的產品,一年勞動取得豐收,希望變為現實,來年生活可以無憂無慮,此時此刻喜悅心情不由而生,因而,逐漸有人將“風斛”更名為“楓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