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》曰:石斛,“味甘平。主傷中,除痹,下氣,補五臟虛勞,羸瘦,強陰。久服厚腸胃,輕身延年。出六安。”這部秦漢時的中藥學專箸稱石斛為還魂草;出自六安州霍山的石斛,確是神州第一仙草。
石斛傳說
觀音老母一日云游大別山,路過山城,變作一經商之人,進得城中。發現城里不少人都得了奇怪的哽病,痛苦不堪。她又進了山里。當時正值陽春三月,青黃不接。由于去年旱災,山里歉收;但見山民人人面黃肌瘦,個個饑腸轆轆,遂動了菩薩心腸。她揭開凈瓶,用楊柳枝蘸了幾滴甘露,朝對面山崖一灑;隨即按落云頭,變作一面黃肌瘦、奄奄一息的老嫗,斜坐在一棵大樹下。
不一會,一位青年山民挑著柴草擔匆匆路過這里;在換肩扭頭時看到樹根下這一已昏迷的老奶奶,立即將柴擔放下,迅速跑到老奶奶身邊,連忙將老奶奶扶起喚醒。緊接著將藏在懷里的一小塊玉米餅拿出遞到老奶奶手里,說“老人家,你慢慢吃,我到河溝里去給你舀點水。”青年人從扁擔頭上取下竹筒,下河取水。
當青年取水回來時,老人已不見了,玉米餅原封未動,壓在一張黃裱紙帖子上,帖上寫著:“若求神仙草,須上五丈崖。”青年恍然大悟,立即朝南拜了三拜。
第二天,青年邀了村里三、四個能攀爬的小伙子直奔對門五丈崖。真是看山跑死馬,好不容易攀上五丈崖。這哪是五丈崖,五十丈崖也不止!但見崖壁石縫中一蔟蔟金黃色的小花長在米粒樣綠桿上。遂掐一點黃花放嘴里細嚼,始微苦,繼而胃脾生津,甘之如飴,全身通暢。
青年等采了幾背簍。聽說城里人得了大病,就立即送到城里。凡得病之人吃過此草,頓時病癥全消,體健如舊。城里人要給銀兩,山民們堅辭不收。城里人得知山里饑荒,紛紛送去米面食品。
由于仙草生于石壁,城里人送來的米面又是整斗整斛,不過斤兩,再加之石斛黃花型如斛狀,故給此仙草取名“石斛”。
轉載請注明:霍山石斛網 » 關于霍山鐵皮石斛的傳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