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黃璐琦、肖培根、王永炎主編出版了《中國珍稀瀕危藥用植物資源調查》,書中將霍山石斛列為“一級瀕危藥用植物”開展資源調查c其中霍山石斛的調查報告由俞年軍、劉守金、方成武、劉鶴齡、何祥林完成)。
摘錄其中有關記載如下:
1.生態環境及種群特征
霍山太平畈鄉的五峰山,所屬群落為山地雨林,年平均氣溫15℃,年降水量1300 mm左右,無霜期217~220日。
地帶性土壤屬于黃棕壤或山地黃棕壤。樣地設置為200M2,霍山石斛分布在巖石上,為山地混合林類型。其上結構由喬木、灌木和草本層組成,伴生物種喬木層主要有高大喬木如馬尾松等,麻櫟屬灌木和滿山紅;
藤本有野薔薇、爬藤榕等;草本植物有黃精、茜草、大花威靈仙等。樣地資源受破壞程度不高,裸露地面程度較低。
在對樣地的霍山石斛植株統計數量看,野生霍山石斛生長緩慢,巖石覆蓋面積不高,沿著巖石的縫隙分布, 自然更新能力也緩慢。巖石上方多為
草本或藤本植物,周圍有木本植物和蕨類植物伴生。
2.野生資源現狀
霍山石斛資源已經瀕??萁?,應該列入重點保護品種。項目組調查和走訪發現石斛很難在該地區發現了。
本次調查于2008年5月10日在霍山縣太平畈鄉五峰山上一處,發現了野生的霍山石斛(米斛)該植株生長于懸崖下,朝西北方向的懸崖凹陷的石塊上,上方巖石突出。
根據觀察在10點以后的陽光可以被遮擋,周圍通風良好,無明顯遮陰物。在這個時期,莖短而粗,叢生,淡黃色,上細向下逐節變粗。正為花期,花為白色,下唇瓣內上有黃色帶紋。
經過俞年軍和劉鶴齡老師現場鑒定,與當地栽培的米斛花期一致,花的形態相似,可見現栽培的米斛其原種由當地野生而來毫無疑問
(補注:為本書的出版,2015年5月5日,在李名海、何祥林帶領下,魏剛、戴亞峰、李世海等眾人一同對此處野生霍山石斛進行了拍攝,首次留下了霍山縣野生霍山石斛的清晰身影,見本書封面
及本章第一節。此時離2008年發現已有7年時間,此處野生霍山石斛長勢仍十分良好)。
項目組同時對不同的地方如太陽鄉 等進行走訪和實地調查,其他地方沒有調查到霍山石斛。根據調查結果,霍山石斛已經很難發現,說明該品種已經瀕危。
這與第三次全國中草藥普查結果基本一致。在第三次全國中草藥普查中,僅發現少量野生,如在霍山縣的落兒嶺采集到(測算資源量為1 8 kg鮮品)。
2008年項目組在太平畈發現一處c測算資源量為2 kg鮮品),以后就列入瀕危藥材并開展野生變家種研究。
轉載請注明:霍山石斛網 » 一級瀕危藥用植物資源調查一野生霍山石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