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山石斛的命運其實一直和中華歷史的演變緊密聯系在一起。黃河流域,廣大的中原地區,從中華文明誕生一直到北宋,大部分時間都是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。而這個中心在歷史上主要發生了三次轉移:
(1)西晉永嘉之亂后五胡亂華,統治者衣冠南渡,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。
(2)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亂,北方胡族攻入中原,以及之后更為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。大量中原人向南方遷移。
(3)北宋年末,金攻入汴京,史稱靖康之亂,南宋移都杭州。
我們發現,其實石斛使用的中心區域和品種演變均與經濟、文化以及醫學中心的轉移息息相關。
(1)漢代首提“石斛出六安”,此時的中心當時在中原,自當以霍山石斛應用為先。
(2)五胡亂華南北朝時期,陶弘景編《本草經集注》并首次提到“今用石斛出始興”等南方使用鐵皮石斛的歷史。
(3)唐朝大一統,直到北宋,此時中心仍回到北方中原,所以淮南道地區進貢石斛的占比在75%以上,嶺南道也有進貢。此時北方地區使用以霍山石斛為主,鐵皮石斛為輔。
(4)南宋遷都臨安(今杭州)中心再轉移到江南,此后石斛的使用逐漸轉移到使用南方的鐵皮石斛為主,《本草圖經》1061年,“以廣南者為佳”,到了明代中后期“近以溫臺為貴”。
(5)當南方鐵皮石斛的野生資源也近消耗殆盡之時,金釵,川斛便填補了空白,加之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1578年,等的推動,金釵在明清大量使用。
(6)明清后期不同時點,安徽,江浙的細莖石斛(黃銅皮),廣西、貴州等的美花石斛(環釵),湖北、河南、陜西、川東民間俗稱的打“金釵”(曲莖石斛等),以及云南的齒瓣石斛(紫皮)在不同范圍內也得到應用。
中華歷史演變促發了仙草的大趨勢,在各種變化中,不變的主流認同以霍山石斛、鐵皮石斛為貴,二者補虛為主。金釵花以清熱為要。